热点快讯

怎么回事,金价下跌年轻人却不买账啦?

栏目:热点快讯 日期: 作者:seo998 阅读:5

怎么回事,金价下跌年轻人却不买账啦?

这几天的微博热搜是这样的:金价大跌商家称不如涨价时卖得好。

前几年,金价疯涨上了无数次热搜,但是依然挡不住大家购买的热情。尤记得我当时想给小朋友买金锁,还观望金价来着,越观望越高。后来干脆加了个销售的微信,一个礼拜问一次……

没想到,前几天这个销售突然给我发促销活动:某某足金饰品,秒杀1798元!

啊?

01

商场里的反常事

上个周末,我和我妈去逛商场。去年对高得离谱的金价印象太深刻了,所以我俩还出于好奇特意去黄金珠宝区逛了逛。情况和我俩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差不多每个店铺都张贴着促销海报:“金价回调,限时秒杀”“一口价黄金,直降千元”。

可能也没人比我俩更好信儿了。我妈还假装要去买金,跑去和店员闲聊:今天店里咋没啥人啊?店员叨咕:谁知道呢。之前金价700多元/克的时候都是人,现在便宜了人还少了。

正巧,第一财经日报微博发布的视频也是这样:买涨不买跌。不少水贝黄金商家说,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大家买涨不买跌。有的商家主动降低工费使自己家的黄金产品金价更稳定,以期待更好的销售,但实际上效果不佳。

为啥经济学家研究了多年的“价格需求曲线”在黄金上突然就不灵了?

02

买涨不买跌是种什么心理?

原本以为这种“买涨不买跌”的行为只会出现在股市投资中,后来才想明白,大概是有人将购买黄金珠宝和投资黄金混为一谈了。不过,我们还是能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投资事”窥探一下我们普通人的消费心理:

 1 恐惧亏本的焦虑感 

“再等等,再等等,明天会更便宜的。”这是普通人的最普遍的犹豫。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效应在此刻显露无遗——人类对损失的恐惧感,往往是同等收益带来快感的两倍。当金价处于下降通道,每个“今日最低价”都像诱人陷阱,投资者唯恐入场即被套牢。这种焦虑在信息透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被无限放大:金价走势图触手可及,财经博主“筑底分析”持续推送,反而强化了观望情绪。

 2 刻在记忆里的价格锚点 

我的金耳环丢了一个,一直想再买一对配一下。同款式同一个链接还有售,但是比我之前买的时候涨价了100多元。“我记得去年才620元,再等等吧。”这种心理被称为“锚定效应”——人们决策时过度依赖初始获得的信息。但是,现如今人们太容易获取“去年今日金价”了,历史低价成为评判当下是否“真便宜”的基准,却忽略了货币贬值、开采成本上升等基本面变化。就好像我爸翻出来一个我奶奶的大金戒指,我爸说:“我30多年前买的,那时候黄金才几十块钱一克。”我还能等来几十块钱一克的黄金吗?

 3 从众心理的逆向发酵 

金价上涨时的抢购潮本质是群体安全感:别人都买,说明不会错,那我也买。而当金价下跌,空荡的柜台形成更强的心理暗示——大家都不买,肯定还要跌,那我也再等等。这种集体观望形成自证预言,进一步压制消费意愿。尤其对习惯在社交媒体查攻略、看点评网站选餐厅的年轻人,群体行为数据比商家促销更具说服力。

 4 消费理性的代际进化 

与父母辈不同,年轻群体对黄金的认知已经发生了转变。当“攒金豆”替代龙凤镯成为新潮流,黄金的装饰属性正在向投资工具属性转型。金价下行周期中,国债ETF、REITs等替代性资产分流了关注。更关键的是,这届年轻人深谙营销套路:“一口价黄金暗藏高工艺费”“促销款纯度存疑”等科普帖在视频平台获得百万播放,价格敏感度与日俱增。这也许是一种“韭菜的觉醒”,就是要用行动昭告天下:我们年轻人的钱包,我们自己看得紧着呢!

怎么回事,金价下跌年轻人却不买账啦?

刘山恩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

03

在波动中找永恒

当金价下跌曲线与年轻人捂紧的钱包形成双重底部,真正的理财智慧正在浮出水面:

 1 警惕情绪的钟摆效应 

历史不断重演:2008年金价突破1000美元/盎司时抢金潮涌动,次年跌至700美元/盎司却门可罗雀;2020年疫情金价暴涨,2022年回调时消费骤降。股市永远有牛有熊,金价永远有涨有跌,市场则永远在狂热与恐慌间摇摆,而理性投资者需要逆情绪而行。当金店冷清、分析师集体唱衰时,恰是审视黄金配置价值的窗口期——毕竟实物黄金零违约风险的特质,在信用货币时代始终具有战略意义。

 2 定投:穿越波动的方舟 

对于看好黄金长期价值的投资者,定期定额是最佳捕手。每月固定金额购入黄金或黄金ETF,自动实现“跌时多买,涨时少买”。这种机械式纪律能有效规避择时困境,五年周期看往往跑赢单笔抄底。正如某基金经理解读:“定投不是预测市场,而是用时间消化波动。”

 3 资产配置的平衡艺术 

正所谓乱世买黄金。黄金在投资组合中本质是“保险单”,而非“发财券”。专业机构建议配置比例在5%-15%,与股票形成风险对冲。当权益市场大幅回调时(如2022年沪深300下跌21%),同期黄金上涨9.6%彰显避险价值。年轻人与其纠结单克金价涨跌,不如建立“股债金”三角结构,让波动成为朋友。

巴菲特在自己这么多年的投资生涯中不怎么涉足黄金投资,因为他认为黄金本身并不产生价值。而真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人们追逐的从来不是价值本身,而是对价值的共识幻觉。

金价下跌时年轻人表现出的集体理性,恰是财商觉醒的曙光——他们开始懂得,真正的黄金不在柜台里,而在看透市场情绪迷雾的认知中。

历史反复验证:财富永远从恐慌者流向清醒者,从短期博弈者流向长期主义者。当金价跌穿众人心理防线,你听到的是商家叹息,智者听见的却是周期齿轮转动的脆响。毕竟在投资的长河里,比黄金更保值的,永远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黄金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用于分享交流,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关键词:

相关资讯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