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

上半年股权募资额增逾四倍 强监管倒逼投行告别通道思维

栏目:热点快讯 日期: 作者:seo998 阅读: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 赵中昊 谭丁豪

  上半年,在市场回暖与监管重塑共同作用下,A股股权融资市场悄然迎来变革。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场股权募资总额升至7610.29亿元,同比大增401.72%。高速扩容背后暗藏行业变局:中信证券、国泰海通、中信建投三大券商以50.06%的股权承销份额包揽过半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半年内开出超40张投行罚单,直指尽职调查缺失、内核程序失效等行业痼疾。伴随着政策层切断规模挂钩收费机制,投行业正经历从发行通道到风控专家的生存逻辑重构。

  股权业务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据数据统计(按上市日口径),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共有143家企业完成股权融资,募集资金总额达7610.2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516.83亿元增长401.72%。

  其中,首次公开发行(IPO)表现稳定,共有51家企业上市,合计融资373.55亿元,同比增长14.96%。

  股权承销市场集中化趋势尤为明显。头部券商主导格局持续加强,中信证券以1276.41亿元的股权承销额位居首位;国泰海通紧随其后,合计承销1202.54亿元;中信建投排名第三,承销额达1019.56亿元。前三家券商合计市场份额占比高达50.06%,相比去年同期的前三名(中信证券、华泰联合、中金公司)42.29%的市场份额,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IPO承销排名出现新变化。中信建投以86.50亿元的首发承销规模跃居榜首;华泰联合以38.79亿元位列次席;中信证券则以28.90亿元排名第三。此三家券商合计占据IPO市场41.29%的份额,其中中信建投一家就占比23.16%。

  债权承销业务方面,中信证券同样以10614.3亿元的承销额领先;中信建投(7811.63亿元)和国泰海通证券(7317.57亿元)分列第二、三位。三家券商在债权承销市场的合计份额达到34.24%。

  推动投行向风控专家转型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2025年上半年,证监会、沪深北交易所、各地方证监局以及中证协出具的券商投行业务相关罚单合计超40张,问题覆盖质控与内核失效、尽职调查缺失、收费与利益冲突等多个层面。例如,5月下旬,沪深交易所对中信证券、国投证券、华福证券、五矿证券等采取监管警示措施,涉及IPO、再融资、债券承销等核心业务环节。监管警示函指出,这些案例反映出部分券商在项目执行中存在“走过场”现象,质控与内核流程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2025年,投行业务违规现象呈现数量增多、覆盖面扩大、责任追究趋严等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监管部门对投行领域的处罚频次与力度均呈加大趋势。

  有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前投行业务监管趋势呈现几大显著特征:首先是全流程穿透式问责,监管覆盖“立项-尽调-内核-发行”全链条,借助区块链电子底稿系统追踪尽调痕迹;其次是“机构+个人”双罚常态化,部分罚单同步处罚责任人员,涵盖高管、质控负责人、保代等;三是违规成本立体化升级,涵盖经济惩戒、资格限制和市场禁入等多种惩戒方式;四是处罚重点从结果追责(如项目造假)转向过程失职(如尽调缺失、内核漏洞),推动投行从通道服务转向实质风控。

  “当前监管已超越单纯的‘违规纠偏’,而是转向对券商经营逻辑的重构。”另一券商人士表示,今年2月生效的《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核心在于切断规模导向的利益链条,禁止收费与发行规模挂钩,严查投行“带病闯关”,倒逼风控前置化。监管正在重塑投行的经营模式,促使其从传统的“发行通道”蜕变为“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专家”。

  需要注意的是,上半年的罚单中,中小券商罚单占比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内控资源不足。未来,随着行业分化加剧,合规能力与科技投入将成为投行生存的关键变量,中小机构或需通过合并或区域深耕重塑竞争力。

关键词:

相关资讯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