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干旱部分农户提前割麦,农业部门:将救灾资金用于灌溉打井
5月上旬本该是小麦灌浆的时节,但在河南洛阳,已经有收割机出现在麦田里。
很久没下过一场可以把地浇透的雨了。缺水的麦子颜色焦黄,麦穗干瘪,像枯草一样立在硬邦邦的土地上。
河南作为我国小麦第一主产区,4月以来干旱发展迅速。据5月12日河南省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新闻发布会消息,至4月19日,全省40%的县(市)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4月20日以来的3次降雨部分缓解了南部干旱情况,但豫西、豫中和豫北的大部以及豫东和豫西南的部分地区仍存在重度以上气象干旱。
地处豫西的洛阳市受干旱影响较重,灌溉成本增加,有农户花了上千元,只浇了十来亩地。旱情令小麦早熟,部分农户不得不提前收割。
“当地的小麦会否减产,还需要整体评估,跟干旱面积、灌溉情况以及未来的天气变化等因素相关。”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胡兆荣说。
雨水少,灌溉难
看着只有20多厘米高的小麦,颜色枯黄,有的甚至没有结穗,王女士有些发愁。她是洛阳市宜阳县赵堡镇张庄村的村民,家里种了30多亩地,遭遇干旱只能自费灌溉,一小时的水电费大约20元。“花1000多块钱只浇了十来亩地,有些地方太远,水引不过来。”
王女士说,当地麦收的时间是6月1日至6月10日,一般6月1日开始割麦,10日之前割完。
而今年,部分农户已经提前割了麦子。因为当地多丘陵,部分小麦种在高处,难以灌溉,而且麦子已经早熟,灌溉也于事无补。“这些麦子谈不上收成,加上种子、化肥还有机械钱,等于是全赔了。你要是不割,影响下个月种玉米。”王女士说。
据新华网报道,3月中旬以来,河南平均降水量不到常年的两成,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土壤含水分多少的情况)不足,给小麦灌浆带来不利影响。
在300多公里外的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张寨村,农户也盼着一场能浇透田地的雨。农户江拢说,去年也遇到了旱情,但今年的情况更加严峻,2月到现在陆续下过几场雨,“但都下得很小,不顶用。”
江拢家承包了约30亩地,其中靠近河边的麦地浇过两次水,长势良好。而离河边较远的麦地只浇了一次,麦子几乎旱死。
浇地时需要用水泵从附近的河里抽水,再在田间铺上水管,连接上带孔的灌溉水袋,也是一个体力活。因为孩子不在家,江拢只能花钱雇人。她说,离端午节麦收还有一点时间,村民都想方设法抓住最后的灌浆期,对小麦进行灌溉。
农业部门:首要工作是抗旱
新京报记者从洛阳等地的农业部门获悉,地方针对旱情已采取相应措施。
5月13日,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旱情)还好,(小麦)已经临近收获,早的5月下旬,晚的6月初。”
该工作人员介绍,从3月下旬以来,“全市的首要工作就是抗旱。”
周口市太康县农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周口市太康县是产粮大县,一共有170余万亩小麦田,目前小麦进入生长后期,即将停止浇水,直到收获。全县预计5月28日前后收麦。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县内农田受干旱影响不大,但因为要人工浇地,农户确实要比以往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
记者注意到,有网友反映开封市尉氏县有村子出现抢水浇地的情况。
开封市尉氏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县处于平原地区,用水较为方便,浇灌条件较好,“地都能浇得上。”此外,该县有较好的抗旱经验,“每50亩有一眼地下水井。”工作人员表示,基本每家都能用上微喷灌设备,接下来到收获前,农户还会继续浇灌作物,并防止干热风造成小麦倒伏。
但旱情还是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成本,“每亩地多出10到20元电费。”上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县已收到165万救灾资金。
此外,河南省安阳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应对旱情,该地各县区将救灾资金用于灌溉、打井或疏通沟渠等方面。
专家:小麦会否减产需整体评估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胡兆荣表示,小麦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遇到干旱都会受到影响,但在灌浆期影响尤为剧烈。灌浆期小麦吸收的水分足够,籽粒才能饱满。
“4月我去新乡开会,听当地反馈今年河南南部的干旱较去年更严重。但对河南来说,今年小麦是否会减产,还需要整体评估。跟干旱的面积、灌溉的情况以及接下来的天气变化等因素相关。”胡兆荣说。
胡兆荣表示,我国一直存在干旱问题,因此应持续进行育种、栽培、灌溉和生态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从育种上讲,我们会从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提高小麦品种的抗旱能力。另外,可以改良灌溉条件,从漫灌发展到滴灌、喷灌等。充分利用这些措施,效率会提升很多。”
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实习生 武亮亮
编辑 刘倩 校对 杨许丽
最新评论